CKB首批生物样本检测项目启动会在杭举办,凯莱谱助力国家慢性病研究新突破

2025-08-14 14:17:06

8月14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 CKB)队列生物样本代谢组学检测项目启动会在杭举办凯莱谱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凭借其高通量、高精度的检测能力;极其严苛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超大规模样本队列项目的丰富经验,经CKB项目团队严格评估及筛选,作为代谢组学检测的合作伙伴参与启动会,并正式开启首批CKB万人生物样本的检测及分析工作。


CKB队列代谢组学检测正式启动

凯莱谱代谢组学技术平台成立于2018年,依托自建的标准品数据库,提供一级准确鉴定的体内主要小分子代谢物的精准变化,成为精准的临床级别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平台拥有临床级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样本接收、前处理、仪器分析到数据分析的每一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结果的精准可靠和后续的验证转化,打造了一套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平台还通过大型人群队列研究的生物样本检测项目的丰富管理经验,对此类项目的复杂性和挑战(如样本溯源性、批次效应控制、长期稳定性等)积累了深刻和独有的理解。


凯莱谱正式启动CKB队列代谢组学检测工作,不仅标志着前沿组学技术深度挖掘国家级健康宝藏的新征程开始,也将助力代谢组数据的产出、整合与分析,拓展CKB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为研究人员洞悉疾病本质、实现风险预判、开发精准干预措施提供强大支持。


CKB是由北京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开展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之一,该项目覆盖中国10个地理区域,收集了超过51.2万名中国成人的数据与样本。项目自2004年启动至今已持续追踪逾20年,并每隔4-5年对部分参与者开展重复调查,详细收集了参与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疾病史、环境因素、体格检查等海量数据。尤其珍贵的是,其生物样本(血样、尿液等)均是遵循严格的标准化流程进行采集、处理和储存,具有极高的质量和稀缺性。CKB项目在研究设计、样本量规模和项目实施质量上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已成为高质量的医学科技创新战略性基础研究重要平台,也是我国精准医学研究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示范队列。


CKB 队列至今已产出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对中国超50万例人群的长期随访研究,证实了吸烟与470多种疾病的关联[1],以及发现了成年人群BMI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联[2]等。这些发现有力推动了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同时,基于大数据建立了适用于中国不同地区的 10 年心血管疾病风险精准预测模型[3];其组学数据还可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支持,帮助识别新的药物靶点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4]。此外,CKB 的数据还共享给全球科学家,与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等国际队列研究互补,提高群体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李立明主任、吕筠教授参观指导凯莱谱科技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CKB项目负责人李立明教授表示:

“本次合作是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联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及重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本次合作顺利,未来能与凯莱谱持续深化合作,进一步扩大CKB队列样本的代谢组检测规模,不断丰富CKB的多组学数据资源。”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吕筠教授表示:

“期待通过本次合作,为队列人群生物样本代谢组学的高质量、规模化检测积累经验,提升我国在该领域将样本高效转化为科学数据的能力。”

凯莱谱董事长兼CEO刘华芬女士表示:

“凯莱谱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并服务于CKB这样承载国家战略意义的重量级科研工程。本次合作也是对我们技术能力及专业团队的肯定及认可。我们深刻理解此项任务的科学高度与社会责任之重,本次项目不仅彰显了凯莱谱'用创新诊断成就健康生活'的使命,也是我们践行'成为精准诊断行业的引领者'愿景的坚实一步。”

凯莱谱多组学中心高级总监孔子青博士表示:

“凯莱谱将以最高的标准来汇聚最优质的资源,依托前沿技术与精益管理,确保高效、精准地完成这批珍贵样本的检测工作;我们将倾力为CKB项目贡献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代谢组学数据海洋,助力中国慢病研究迈入精准化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Chan, Ka Hung et al. “Tobacco smoking and risks of more than 470 diseases in Chin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vol. 7,12 (2022): e1014-e1026. doi:10.1016/S2468-2667(22)00227-4

[2] Chen, Yuanyuan et al. “Early adulthood BMI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m the China Kadoorie Biobank.”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vol. 9,12 (2024): e1005-e1013. doi:10.1016/S2468-2667(24)00043-4

[3] Yang, Songchun et al. “Development of a Model to Predict 10-Year Risk of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Using the China Kadoorie Biobank.” Neurology vol. 98,23 (2022): e2307-e2317. doi:10.1212/WNL.0000000000200139

[4] Yao, Pang et al. “Proteomic Analyses in Diverse Populations Improved Risk Prediction and Identified New Drug Targets for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vol. 47,6 (2024): 1012-1019. doi:10.2337/dc23-2145